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以長期追蹤研究探討不同脂肪肝病亞型患者罹患肝硬化及肝細胞癌風險

ImgDesc

 

此研究旨在探討長期追蹤下,不同脂肪肝族群罹患肝硬化及肝細胞癌相關風險,以利闡明新定義是否能反映末期肝臟疾病風險差異。

研究納入在1997至2013年間參與健康篩檢計畫的成年人作為追蹤對象共332,175名,並將參與者依據超音波檢查結果、飲酒量及心血管代謝風險因子狀態區分為三種不同亞型:包括代謝性脂肪肝 (MASLD)、伴有過量飲酒的MASLD (MetALD) 及酒精性肝病 (ALD)。研究對象之末期肝臟疾病及死亡發生資訊,是透過串聯1997至2019年之國家型健保資料庫、癌症登記及死亡證明檔案以進行追蹤與確認。

經過中位數長期追蹤16年後,共有4,458名肝硬化及1,392名肝細胞癌患者,每十萬人年之疾病發生率分別為86.1及26.8。其中ALD組擁有最高風險發生末期肝臟疾病,其次是MetALD,再者為MASLD,非脂肪肝患者 (Non-SLD) 之肝硬化及肝細胞癌發生率為最低。以無心血管代謝危險因子(cardiometaboic risk factor, CMRF)之Non-SLD族群作為對照組時,MASLD、MetALD及ALD組發生肝細胞癌的風險比經多變項校正後分別為1.92 (95% CI 1.51–2.44)、2.91 (95% CI 2.11–4.03) 及2.59 (95% CI 1.93–3.48),而肝硬化的風險比趨勢與肝細胞癌相似 (P值< 0.001),且ALD組之肝硬化風險比上升至4.74 (95% CI 4.08–5.52)。

研究發現相較於Non-SLD患者,三組不同脂肪肝亞族群皆有較高風險發生肝硬化及肝細胞癌,飲酒量較高之MetALD及ALD組進一步放大罹病風險;與無心血管代謝風險因子之Non-SLD組相比,各組罹患末期肝臟疾病風險亦有更高的趨勢。此新脂肪肝定義可顯著區分肝硬化及肝細胞癌之高風險族群,且飲酒量及心血管代謝風險因子之於這兩類疾病為獨立風險因子。此研究結果暗示透過改變行為模式控制心血管與代謝風險因子,進而有效控制脂肪肝,可早期預防末期肝臟疾病發生之重要性。

(連結)

 

Reference: Chen, Y. T., Chen, T. I., Yang, T. H., Yin, S. C., Lu, S. N., Liu, X. R., ... & Lee, M. H. (2024). Long-term Risks for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ross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Subtypes. Am J Gastroenterol. 2024 Nov 1;119(11):2241-2250.

瀏覽數: